NEWS CENTER
艾葉之臨床妙用 |
時間:2025-07-30 15:30:49 點擊: 次 |
艾葉之臨床妙用 艾,這種生長于田間地頭的普通植物,在我國百姓的生活中扮演著獨特角色——端午時節(jié)可被懸掛驅邪、艾灸可溫通經絡、作藥膳可調理氣血。這株看似平凡的草本植物,卻承載著跨越千年的醫(yī)學智慧。從《詩經》的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見,如三歲兮”的浪漫記載,到現代實驗室的分子研究,艾始終在祖國傳統醫(yī)學與現代科學研究的交匯點上煥發(fā)著生機。 一、古代嶺南女名醫(yī)鮑姑與艾灸療法 鮑姑(309-363),小字潛光,陳留郡(今開封陳留)人。其父親鮑靚,字太玄,曾任南海太守。319年(東晉太興二年),鮑靚在廣州的越秀山南麓修建越崗院(今三元宮),供鮑姑居住修煉道學。鮑姑與葛洪結為夫妻后,共同研究醫(yī)學和煉丹術,一起煉丹制藥,并到嶺南一帶采集丹砂等20余種藥物,作為原料?,F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崗、博羅縣羅浮山的山腳下,還存有他們煉丹的遺址。鮑姑一生行醫(yī)、采藥,足跡遍及南海郡的番禺、博羅等地。她醫(yī)德高尚,擅長灸法,尤精通艾灸法,善于醫(yī)治贅瘤與贅疣等病癥,為百姓解除病痛,被尊稱為“女仙”、“鮑仙姑”。鮑姑的灸法經驗主要記載在葛洪的《肘后備急方》內。全書記載有針灸方109條,其中灸方占99條。該書較詳明地記述了灸法的作用、療效、操作方法、注意事項等,豐富了中醫(yī)學的灸法內容。原存于廣州市三元宮的“鮑姑艾灸穴位圖”,對人體骨節(jié)經絡、五臟六腑均有詳細敘述,大致符合現代醫(yī)學原理,是祖國醫(yī)學的寶貴遺產。 二、艾葉的藥用源流
中藥材艾葉,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,于夏季花未開時采摘,曬干。早在先秦時期,《五十二病方》便有記載艾葉可用于止血療傷。東漢時期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創(chuàng)制“膠艾湯”(阿膠、川芎、甘草、艾葉、當歸、白芍、干地黃),應用艾葉治療婦科疾病。明代“藥圣”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首次對艾葉的功效做了總結:“艾葉能灸百病,溫中逐冷除濕?!焙笫泪t(yī)家在醫(yī)學實踐中形成了艾葉的三大用法:
1、溫灸:《黃帝內經》有言“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”,艾灸通過燃燒艾絨產生的溫熱效果刺激穴位。漢代馬王堆出土的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便證明,艾灸早于針刺已成為了當時的主流外治法。
2、內服:《圣濟總錄》記載內服艾葉丸可調理虛寒泄瀉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有四物艾附湯治療宮寒不孕。
3、香熏:葛洪《肘后備急方》記載,瘟疫流行時可“以艾熏病人床席”,香薰驅邪。
此外,艾葉還可以藥食同用,客家地區(qū)民間用鮮艾葉做糯米艾糍、艾葉雞蛋湯,加艾葉紅燒動物肉類等。
三、艾葉的化學成分與現代藥理研究
四、艾葉的臨床應用
1、艾灸療法:艾灸是中醫(yī)傳統特色療法之一,以艾草為主要原料,通過燃燒艾草產生的熱量刺激穴位,達到溫通經脈、調理氣血、散寒止痛等目的。艾灸廣泛應用于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骨科等多個領域,對于高血壓(肝腎虧虛證)、慢性胃炎(脾胃虛寒證)、慢性腰腿痛、頸椎病、月經不調(脾腎虛寒證)、痛經、失眠等癥狀有良好療效。
2、艾草足?。?/span>艾草足浴是一種常用的中醫(yī)外治法,將新鮮或曬干的艾草,煎水(亦可加入老姜(拍爛)同煎煮),然后倒出藥液,加入涼水,調至適度的水溫,浸泡雙腳,可以起到溫通經脈、舒筋活血、散寒止痛的作用。對于因長時間站立、行走引起的足部疲勞、疼痛、腫脹等癥狀,艾草足浴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(痛風病人之雙足只能涼湯浴,禁忌熱湯?。τ谑?,也頗有良效。
3、艾草精油:艾草精油(有市售)是從艾草中提取的精油,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等多種生物活性。艾草精油可用于按摩、香薰等多種方式,對于緩解壓力、改善睡眠質量、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等方面有良好效果。
4、消毒作用:用野艾葉、艾條或艾絨煙熏,或艾葉與石菖蒲、九層塔、蒼術混合做成艾條,點燃煙熏,可用于室內消毒——適用于手術室、流感季節(jié)家庭室內煙熏。以小野艾葉煙熏淺表組織創(chuàng)面,對于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菌作用;艾條煙熏還能減少燒傷創(chuàng)面的細菌和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的吞噬反應。
5、婦科疾病——宮寒證的克星
原發(fā)性痛經:艾附暖宮丸聯合神闕穴隔姜灸,臨床研究顯示總有效率91.3%,顯著優(yōu)于布洛芬組(76.5%),其機制與下調子宮PGD2合成有關。輔助生殖:艾葉復方灌腸液改善薄型子宮內膜,使IVF-ET患者妊娠率從28.6%提升至44.2%。
6、呼吸系統疾病——天然的抗炎屏障
過敏性鼻炎:艾葉油微膠囊鼻腔給藥,抑制組胺釋放效果與鹽酸左卡巴斯汀無統計學差異(P>0.05),且無嗜睡副作用。COPD穩(wěn)定期:艾葉熏蒸聯合肺康復訓練,6個月后FEV1%預計值平均提高8.3%,急性加重頻率降低57%。
7、艾葉的心血管藥理作用
具有降血壓的作用,艾葉中含有鞣質類等較多的化學成分,其中含有的倍半萜類化合物可抑制血管收縮、舒張血管,具有降血壓的作用。艾葉的揮發(fā)油、黃酮類、有機酸類、鞣質類、桉葉烷類等,具有調節(jié)心血管功能、抗血小板聚集、降血糖的作用,而其中的黃酮類化合物、綠原酸及倍半萜類化合物則具有抗炎的功效。
8、皮膚頑疾——從濕疹到帶狀皰疹
慢性濕疹:艾葉地膚子煎劑濕敷,通過抑制TLR2/MyD88通路減輕炎癥,4周后EASI評分下降62.4%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:艾灸聯合加巴噴丁,VAS評分改善較單用西藥組提高31.8%,可能與促進β-內啡肽釋放有關。
9、代謝性疾病——糖尿病管理新思路
艾葉多糖通過調節(jié)腸道菌群(使雙歧桿菌含量增加45.7%),改善胰島素抵抗,臨床試驗中使HbA1c降低1.2%。
五、用法用量及用藥安全提示
【用法與用量】
口服:煎湯,3~9g;入丸、散或搗汁飲。外用: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,搗敷、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。
【安全提示】
盡管艾葉的藥物不良反應較少,但也并不是每個人都適用。艾葉揮發(fā)油中側柏酮具神經毒性,內服煎劑每日不宜超10g;妊娠期禁用艾葉活血方劑;過敏體質者慎用艾灸。
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到現代醫(yī)學研究,艾葉始終在人類健康史上書寫傳奇。這種兼具文化符號與科學價值的中藥,正以“古老成分,現代表達”的方式重煥生機。當我們在艾灸的裊裊輕煙中感受溫暖與芬芳時,也是祖國醫(yī)學智慧與現代科技文明的深情對話。 |
上一篇:百草之王——艾草,將人與自然的連接延續(xù)數千年 下一篇:從詩經里走出來的植物—艾草 |